【議程】2015 Scientists for Cycling Workshop

主辦單位: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

會議地點:臺灣大學土木系館318A

會議時間:2015316

會議內容:

慢行交通(Active Mobility)是指由使用者自行供給能源、以人性為考量、有益健康與社會福祉與兼具節省能源之運輸系統,運具包含自行車與步行。近年來,由於私人運具的數量急劇攀升,不僅造成交通壅塞問題,更造成空氣污染,影響人類的健康。因此,各國為打造宜居都市,健全公共運輸發展,對於第一哩和最後一哩的「慢行交通」之發展尤佳重視。世界各國開始著重在打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提倡公共運輸的搭乘,減少私人運具的使用,希望打造完美的綠色城市,減少所造成的環境議題,並發展成健康、方便的綠色城市。

由台灣大學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負責主辦的S4C工作坊,是因應台北市將於2016年三月舉辦 「Velo-City Global 2016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所規劃的。本次邀請歐洲自行車聯盟(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 ECF)理事長 Manfred Neun 先生以及國內研究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瞭解歐洲各國目前對於慢行交通發展現況,並共同討論現今慢行交通的研究發展以及日後的研究方向,期能透過此次工作坊對於我國慢行交通之發展提出具體建言。

本次論壇分為兩個部分,論壇的第一部分為專題演講,分別是Manfred先生所演講的“What’s New in Cycling and Active Mobility Research”以及來自新生高架空中花園運動廊道催生聯盟的高志文博士 “The Sky Has No Limit “ 計劃報告。第二部分為綜合座談,由臺灣大學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教授主持,與會貴賓有ECF Velo-City 專案管理Marcio Deslandes先生、浩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濮大威董事長、交通大學馮正民教授、臺灣大學土木系許聿廷教授、中華大學休閒系張馨文教授,政治大學白仁德教授,以及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陳雅雯博士。

Manfred首先為與會貴賓介紹日前他在OECD 國際交通論壇(ITF,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Forum)發表的「為建立永續交通及都市發展所設定之慢行交通與自行車議程」(Active Mobility and Cycling Agenda setting for sustainable mobility and urban development),分享其認為發展慢行交通的先後次序以及主要目標。同時也提出202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的計劃目標是要讓自行車的使用比例倍增到15%。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他建議我們開始從事自行車回復力的resilience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已累積不少探討回復力的研究,將回復力觀念運用於探討交通規劃及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已成國際上新興的研究趨勢。因此,未來可以探討利用回復能力當作引發人民使用自行車的相關研究。

         接下來,高博士藉由”The Sky Has No Limit” 和與會貴賓分享「廢新生高架,築首都空中花園」之計劃,希望能將目前3.9公里長老舊且極少用路人使用的新生高架道路,改造成一條人人可親近並悠閒歇息的巨型城市空中花園廊道。此外,更可以參照倫敦,建造第一條台灣「單車高速公路」 (Bicycle Super Highway),讓台北真正成為一流的綠色宜居城市。另一方面,他觀察到雖然近年來台北市捷運路網及服務站點迅速增加,但使用私有運具的百分比卻沒有降低。他認為,只要蓋更多的道路提供給用路人使用,要讓使用私有運具的用路人轉為使用慢行交通相對是更困難的,因為高比例的私有運具使得都市沒有慢行交通可使用的空間。因此,高博士針對目前台灣所面臨特殊的機車生態現況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如將目前機車的停車格轉變為自行車道,並引入電動自行車(Pedelec)等。

         第二部分的綜合座談由張學孔教授主持,馮正民教授表示Manfred先生所帶來全面性慢行交通的議程使他收獲良多,而對於高博士的計劃以及其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他建議需要做可行性的評估。Manfred則回應歐洲很多城市都是先做試驗性研究(Pilot Study),並依照規模大小決定試驗期程來比較實施前後的差別以決定這方案試不試用。出身交通規劃背景的濮大威董事長贊同Manfred先生的想法,他表示過去台灣的交通工程師多著重在道路鋪面等維護,卻較少著重在慢行交通的規劃上,他認為台灣目前已經沒有時間再做可行性調查,只要去做就對了。關於公共自行車,Manfred先生提到公共運輸的共享系統可能會對民眾造成負面形象,在歐洲已經有這樣的情況。如同Uber有過多的資本,但其權責歸屬及如何使用資本並不明確;而對於公共自行車,也同樣可能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另外,在討論當中也提到明年有為期一年的都市規劃計劃,Velo-City Global以及高博士的計劃都可以藉此機會與之合作,以打造對慢行交通更友善的臺北都會區。最後,在中華大學張馨文教授贈送給Manfred先生以台灣自行車道為故事北景的“北風”德語版漫畫下結束這場精彩的工作坊。    



會議照片:





ą
2.jpg
(44k)
楊婷茹,
2015年3月24日 凌晨2:0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