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日月潭綠色運具體驗之旅 本次綠色運具體驗行程採台灣好行套票的旅程規劃,多數參與旅途成員由台北高鐵站至台中高鐵站集合完畢後,即搭乘台灣好行遊覽車到達日月潭觀光遊憩區,展開套票內所規劃的綠色運具行程。過程中所使用的運具包含和泰汽車的電動汽車、電動船與柴油船的對應式體驗、纜車的搭乘以及最為健康與自然的步道行走之旅。 Green Station 1 電動車體驗 行程的第一站首先到達Toyota總代理商和泰汽車所設置的電動車體驗館,體驗館的對面為電動車的停放處,每台電動車的大小約可容納三人左右,行駛時無噪音與空汙的問題,停放區域皆設有充電設施。車內的配備方面,駕駛座旁裝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平板電腦,可供駕駛人依據自身的需求,即時掌握路況的動態資訊以及通往目的地的路線規劃,儀錶板上設有車上電池可用里程的資訊標示,每輛電動車可達80公里的續航里程,可順利完成兩圈的日月潭環潭之旅(日月潭一圈約為33公里)。 日月潭的電動出租車亦提供了一項整合科技運用與商業模式的服務,透過ANS並結合LBS(Location Base Service)與O2O(Online to Offline)之服務概念,透過電動車車上平板電腦及所架設的網路資訊平台,根據車輛移動的位置,使車上旅客能即時掌握附近或者目的地的商家資訊,並依據自身的需求與喜好,提早預訂所欲購買的產品,促使商家與旅客之間的連結更為緊密、便利與客製化。這項服務除了提供遊客一個深度的旅遊體驗外,同時替當地店家提供全新商業模式,創造地方商機。 Green Station 2 向山遊客中心 第二站來到向山遊客中心,該中心坐落於涵碧半島的對面,長35米之高跨徑的外觀形似一雙臂環抱日月潭,設計概念源自於日本地建築師團紀彥,總造價金額4億3千萬。遊客中心的後方是一處水景映照的設計,基地較高的水景平臺藉由視覺上的連續性設計,讓水景能向外延伸至日月潭,促使兩者互為一體。此外,位於水景平臺一旁的環湖自行車道,更為親子休閒與大自然互動的最佳景點,同時也符合低碳與健康的生活概念。 日管處的人員緊接著引領所有的成員至遊客中心的簡報處,針對日月潭觀光地區的整體交通規劃與發展脈絡進行說明並開放討論。簡報的內容首先針對國內觀光遊憩區所面臨之交通問題與挑戰進行介紹,共計有四大點:私人運具的使用量過高、公共運輸的服務品質不彰、需求的分佈過度集中於特定景點與時間點及資訊服務分散於各個部門且不夠精確。這些問題導致觀光地區容易因大量車流而發生塞車,一方面不但增加遊客在車上不必要的旅行時間之外,另外一方面這些私有運具所排放的氣體也造成環境的破壞,整體的觀光服務水平也因此下降。就日月潭的發展現況來看,觀光人數隨著陸客開放來台而快速的增長根據日管處的統計資料,目前每年的觀光人數約略600萬左右,未來將有可能達每年1000萬人的目標。然而,日管處一份針對日月潭的環境檢測資料圖表,顯示日月潭因觀光人數的增長所帶來的空氣汙染指數,已對當地環境品質的維持造成威脅與壓力,若無法有效因應此現象的話,日月潭的觀光地區可承受的遊客容量將因此受限。 為克服上述問題,日管處訂定i3次方的服務規劃原則。其中三個次方的i分別為Innovative、Intelligent與Interesting,整體的概念是期望透過創新與開放的想法,結合智慧型運輸系統的科技基礎,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給予國人及來自其他地區的遊客,使人人在日月潭遊憩之際,皆能感受之中的趣味與貼心所在。除此之外,日管處也強調跨部會資源整合與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跨領域專業技術與知識的整合,使整體的發展規劃能達永續性且更符合民眾旅運行為之需求。 會後的意見交流時間,本中心主任張學孔教授提及了i6次方的概念,除了原先的i3次方之外,額外增加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以及International Tourist Attraction。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表示日月潭的觀光地區所使用的運具是相當多元且彼此之間可各達成其運具的特性並相互連結,遊客的行程安排也因而更為便利、有彈性與綠色。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泛指日月潭的觀光地區之開發與整體規劃的過程中,牽涉政府跨部門之間的溝通、合作與協調,如經濟部與交通部門之間在規畫目標上的協調或是各種開發項目的資源投入準則等。International Tourist Attraction為期許日月潭的觀光地區能達到國際觀光的服務水平,於打造日月潭成為國際觀光的勝地之際,同時塑造優質的國家品牌形象,再創觀光產業的潛在附加價值。 Green Station 3 電動船新體驗 下午以電動船作為前往伊達邵步道的渡潭運具,該船名為國益2號,是日月潭唯一觀光遊憩使用的電動船,屬於流線型電動船,其造價約1200萬元,且配有60kwh的鋰電池,亦即可連續航行約八小時(約可環日月潭湖12趟左右),其優點為無震動、無噪音、無臭味,讓旅客在遊湖的同時更加享受安靜且舒適的乘船環境,如圖所示,其彈性的座艙佈置在船上開會都沒問題。回程時,我們改搭柴油船體驗,相較之下,船的引擎聲響非常大,且船體抖動厲害。在現今環境急遽惡化、石油能源大量耗盡危機下,我們應該多重視綠色運輸與永續運輸的概念,發展電動車、電動公車、電動船、纜車等低碳高品質旅遊運輸服務。 Green Station 4 日月潭纜車體驗 最後一站為纜車體驗旅程,共有兩個站點(九族文化村(觀山樓)站、日月潭(鄰伊達邵)站),兩點之間通過卜吉山的兩處山峰,纜車的大小可容納八個人,車體設置系統由奧地利廠商所生產。站點站的規劃部分,兼顧無障礙空間與自然的元素,除了設置電梯提供行動不便者通行之外,大廳的部分也設置博愛座來保障行動不便者的權益,而自然元素的題材上,場站建築強調自然採光,外觀上則避免與山景有所衝突。 除此之外,各站點也可看見纜車營運資訊的顯示屏,除了告知遊客關於纜車附近的景點特色之外,也提供目前的天氣狀況,如風速,以偵測纜車的運行是否在安全的標準上,確保每位遊客的乘車安全。 纜車的搭乘過程相當平穩,且由於行經路線鄰近山林與日月潭,自然風隨時流暢於車內與車外之間,即使在午後的時刻,車內空間並不讓人覺得炎熱。纜車的設計促使群眾有更多的機會能體驗山光水色的美景,且車體在運作的過程相當安靜,並不至於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取而代之是車外的山林鳥叫與流水聲及車內旅客的歡笑聲,實為一項促進觀光自然體驗的優良運具。 本次日月潭綠色運具的體驗之旅,足見台灣發展綠色觀光是具前瞻性以及存在著可行性,就未來的發展面上,應可根據各種綠色運具及遊客的旅運特性,依照需求分佈的時間與地點,做更細緻的行程搭配,透過管制與宣導,有效降低私有運具的使用量,促進綠色觀光產業的發展。 正如本中心張學孔主任所言,台灣的觀光發展視野應該站在國際的舞台上,在專業的角度上,應納入多種產業的應用整合,如綠能、網路雲端、行動裝置與運輸載具的硬體設施產業,在跨部門之間的層面上,促使各部會之間的資源投入與資訊的分享,能更加透明化與有彈性,共創部門資源整合的最大效益。相信唯有透過專業技術與政府民間資源的整合,日月潭的觀光發展才足以具備與國際競爭的優勢,產業經驗價值的輸出與複製也才能有所起跑。 |
Welcome to APTRC > 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