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經濟日報 ■金萊萊■ 長期推動永續發展與綠色交通的學者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張學孔表示,開發中的國家都面臨都市化、機動化發展課題,若採行公路或小汽車為導向的城市發展後,一般都帶來的交通擁擠、空氣污染、交通安全及能源消耗等問題,惟有導入永續的綠色運輸與公共交通城市理念,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張學孔建議,整體交通建設與公共運輸政策釐訂時要同時考量公共健康、永續發展及綠色能源。對傳統石油私人運輸工具必須採取高油價合理管理措施,讓使用高耗能載具者付出應付的社會成本。大力推動公共運輸路網,營運、票證、費率及資訊整合,並提供低耗能、低污染的載具與車輛,形成優質無縫的公共運輸服務。 張學孔說,國際能源組織 (IEA)不認同台灣低油價政策,台灣的能源近99%靠進口,而台灣每人碳排放量排名居全球之首幾位,由於低油價及停車費低,再加上過去投入在軌道與公共交通方面的資源明顯低於公路建設,使得全國公共運輸使用率僅為16%,而首善的台北市區可達近50%,但台北都會也則僅佔35%,相較於香港90%、東京80%、新加坡75%、以及巴黎都會65%,我們仍有努力空間。 因此,除了要更多資源投入發展公共運輸,更應重視汽機車產生的外部成本,事實上過多的汽機車除了上述交通擁擠,安全與溫室氣體等問題,其產生空氣污染則讓全民賠上健康。政府應該多補助經費鼓勵大眾購買節能環保的油電車,並大規模推動低污染、低耗能的公共運輸工具,如捷運及輕軌、清潔能源公車等,並在政策上移轉建設道路及快速道路的資源來建設更好的公共運輸網,讓交通建設更永續和環保。 德國與英國是推動綠色交通與永續發展政策較成功的國家,瑞典、丹麥、挪威、澳洲、日本及美國等國都在積極推動綠色交通,丹麥哥本哈根的自行車使用率更超過60%,香港在尖峰時刻更以1分30秒開一班捷運來服務乘客,同時結合各式公車與社區小巴服務,讓大眾運輸系統使用更方便及快速。 八年前倫敦市長Levinston以民選市長落實選舉政見、首先開啟徵收擁擠稅來促使小汽車合理使用,並運用收取經費改善捷運系統及興建公車專用道,即每部小汽車進入倫敦市區就要付8英磅擁擠稅,此方式讓市中心少了20%車流,讓空氣變好、車輛變少、行車環境變好,此結果有超過70%民眾滿意,接任的市長更積極推動自行車友善環境,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也於四年前推動,紐約、北京、雅加達也都在考慮中,我們台灣在交通部積極喊出公共運輸在2020年倍增的宏觀思維與永續政策推動下,國際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學習。 台大教授張學孔(右起)、德國斯圖佳特市長Shuster博士(中) 與 無車日創辦人Eric Britton於德國舉行的永續運輸研討會合影。 |
Welcome to APTRC > 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