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課程,首先由香港城市大學郭位郭校長為我們發表演說,郭位郭校長也是台灣出身的學者,台下學子也多感到一分親切,郭校長簡介台港交流案,台港交流案是台灣教育部支持的計劃,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而產生,這次計畫特別的點是在台生15名赴台後,也會有香港城市大學贊助的14名香港學生赴台灣進行一次雙向的學術交流,除了學術交流外也各提供兩個名額實習,讓雙方學子能體驗雙方的工作環境,也提到未來可能會有更深一步的進展如研究交流或雙聯學位等,最後再次提到台港交流案是為了讓雙方有更深一層的互動和全面的交流,也預祝此次活動能圓滿成功。
接下來是袁國傑袁主任的演講,袁主任因時間關係也並未講很長時間,也是勉勵工學院學子能夠學習技能,有能力而不是空有學歷,實際上的技能比較重要,勉勵我們學習能力學習技能而不是空有學歷。
接下來開始正式課程,首先由張學孔張教授為我們介紹台港交流案,講述台港交流案合作的模式,計畫內的學校和主要交流的模式,以及對於未來台港交流案的期許和展望。介紹完台港交流案之後,張教授為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專題演講「BBMW在台北」,BBMW分別是Bike、Bus、Metro及Walk,代表著綠色交通運輸的四種運輸方式,張教授又以談北市推動綠色運輸即BBMW的經驗,以U Bike為主要項目來做更進一步的探討,也指出未來發展上的目標要以運輸政策和規劃思維著手,由政府推動才能使永續運輸更有效率。
接下來是倪孟正倪教授為我們帶來專題演講「珠三角地區發展及重大基礎建設」,從開放貿易的背景介紹到莊三角地區的發展,介紹了一些重大建設,但主軸還是圍繞在在建設和繁榮的過程中,是不是忽略了社會正義和貧富差距,如居住正義這個議題,籠屋這個香港特殊的景象和旁邊高樓大廈呈現強烈的對比,是否是應該去正視的議題。
結束開幕式後,下午是許士昱許博士為大家上關於程式設計與視覺化的課程,許士昱教授也是台灣出身,在課程中主要是介紹「Processing」這個利用java程式語言的工具,第一堂課主要簡介這個工具和介紹基本指令和一些小技巧,嘗試利用程式語言編彙出幾何圖形,同學們對於接觸到新的程式語言也很興奮。
第二天課程,早上是由國際華人交通運輸協會的會長李仰能先生,李先生在早上三小時左右的時間中準備了三個主題的演講,分別是「來香港應該要做的五十件事」、「香港地名及歷史緣由」、「軌道科技概述」,首先從香港五十件事開始,李先生表示這是他為了他一些外國朋友製作的,其中談到香港一些特別的故事和景點,特別為我們台灣學生做一些介紹也讓我們在少許的空閒時間中能夠有目標的去體驗香港文化。香港地名和歷史緣由主要是在講香港非常多的地名、路名實有它的歷史或政治意義,如太平山就是有平和,戰爭結束的背景,也讓台下學生對於歷史和地區本身的聯結有了更進一步認識。最後是軌道科技概述,李先生簡介關於軌道本身,帶出一些在香港作的鐵路建設,最後在列車或站台本身細微的元件做論述,內容十分豐富且具有深度。
下午安排的是工程參訪,地點是TurboJet香港噴射飛航的船塢,到了目的地之後,先進會議室由經理為我們做簡報,簡報主題是香港噴射飛船目前的營運狀況、緣革、和目前正在推行的服務,服務中也包括從香港機場可直接乘坐飛船到澳門的合作。之後開始參觀船塢,我們上了一輛飛船觀看內部構造,也實際進入駕駛艙體驗,工程部主管也向我們介紹飛船的構造原理和他是如何浮在海面上滑行,可惜因為課程和實際因素未能實際乘坐,也體驗了發生緊急危難時的救生衣穿戴方法和應變知識,這趟噴射船塢旅行收穫頗多。
第三天課程有些許調動,下午的視覺化與互動式編程調到上午成為三小時的課程。上午的課程許士昱許教授首先先確認上一堂課後的練習同學是否有問題,同學們做出來的結果不盡相同但大抵都有達到老師的要求,之後老師教了一些更進階的指令,如塗色和迴圈等,讓同學在思考如何做出成果上有更多的途徑和手段去解決。
下午第一堂課是倪孟正教授的替代能源與未來交通,老師簡介未來一些有可能會普及的交通方式,例如大數據會影響到人們以後的行車,如行車自動化再輔以大數據能夠讓未來行車能夠自動選擇最佳路徑等方式,也提到未來替代能源的問題和我們要深思目前能源缺乏和耗盡的問題。
下午第二堂課是由常征教授來講解都市結構與交通,常教授講解的偏經濟層面,也提到一套model關於市中心和郊區運輸成本和地價相互影響的關係,以及如果地價增值對於一開始購入地區的選擇,以經濟學的角度切入運輸讓同學有多一種思考方式。
第四天早上第一堂課是由許士昱教授所講述的最後一堂視覺化與互動式編程,在課程中許教授展示一些之前老師課堂上同學做的作業和成果跟我們分享,在這次短期交流中許教授雖未能教授講解非常多細部的指令和動作,但老師江同學帶入這個領域也給同學有機會去探索,對未來同學思辯有更多幫助。
第四天早上第二堂課是由陳嘉宇博士所講述的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應用,其中陳博士講述了很多大數據收集方式如CCTV,也分享了自己研究團隊在收集資料上的進步與改進,也讓大家了解在未來大數據時代下可能會出現的情況與挑戰,也鼓勵同學如果對此類研究有興趣可以往哪方面發展。
下午是同學製作隔天早上簡報的時間,多數同學皆跑到實地探查,也在學校中的討論空間討論簡報,為了讓明天的簡報能好好收場。
晚上是葉匡時教授在城市大學內的演講,同學皆踴躍出席,教授談論的主題是「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與機會」,內容簡介台灣目前在觀光上的優勢與劣勢,如台灣是亞洲的心臟,和台灣具有先天上的優勢。也提到觀光局在推動台灣觀光上的努力,如台灣好行等,但也提到限制遊客人數維護觀光品質,葉教授以台灣香港為例,台灣土地面積較香港大,香港卻有著台灣好幾倍的陸客數,實因為在葉教授任交通部長內有對陸客來台人數多加規範,但如此仍會發生景點中人數過多造成遊玩體驗不佳的情形,葉教授認為香港需要多加管制否則觀光只會走回頭路,在提問環節有人提問日月潭遊客眾多,葉教授回應表示台灣目前景點過少,要讓遊客有更多景點可以去才是解決之道,如一些鄉村有其特色可以開發等。葉教授此次的演講提出台灣需要改進的想法也帶給香港對於未來努力的目標,希望能攜手推動觀光。
第五天早上是結業式以及小組報告,結業式由袁國傑袁主任致詞,致詞內容自然是勉勵同學在五天內有不錯的收穫和希望未來能夠續辦此次活動。之後倪孟正倪教授製作了一個短片簡介台港交流案和這五天的生活點滴,在短片結束之後就是小組報告的時間了,台下葉匡時教授、許士昱教授等也到場參與發表。
第一組同學是台灣大學劉彥含、郭銘桂,和交通大學曾奎銘,他們主題是他們來香港的所見所聞,觀察交通運具和台灣的比較,也拍了一個紀錄短片來記錄香港看到的真實風景。
第二組是台灣大學許育銓、交通大學陳偉文、成功大學黃冠玲,他們的主題是在香港很多摩天大樓但其下卻也有很多貧民窟,這一組實地走訪之後拍下照片並拿台中來舉例,希望在都市營造和規劃上能夠做更多努力。
第三組是台灣大學邱琮驊、交通大學方昫雯、成功大學劉逸,他們主題是地價和都市開發營造,實際觀察香港地價和比較薪資水準,來對香港和台北居高不降的房價作探討。
第四組是台灣大學陳婕瑩、陳品齊、交通大學游峻文、海洋大學呂品萱,他們的主題是由香港舊時代建築開始講述到現代建築的演變,之後又帶到香港目前發展過於不均,舉出古蹟保存再拿出新加坡中國城作案例,對於香港都市營造和都市規劃給初一些意見,因為路上看到大部分建築都很老舊沒有經過翻修,希望政府介入來加強整體建設。
之後第五組是由實習的交通大學周品帆、成功大學郭昰泓,他們簡報關於實習的心得和一周下來所見所聞,儀器和設備等見聞,兩位也在香港這邊的實驗室學習到也見識到了很多。
在五組結束之後,葉教授給報告組別一點講評,主要是教導同學報告應該要抓到的重點和方向,和應該佐以更多證據更有說服力,以期勉同學未來做報告能夠更好。之後全員合影結束此次的交流活動。
禮拜六下午四點到達機場,七點的飛機卻誤點到十點,經過在機場餐廳和商店漫長的等待之後最後十點多登上飛機,大約一點左右到達桃園國際機場,之後在機場大廳合影完後解散,這次活動也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