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出處: Digitimes 李逸涵 2019-11-07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id=0000572076_AUELF16Y8HY5ZU5XJ9X0C ![]()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時程,自駕車計於2020年可取得實驗車牌,並於開放道路行駛。自駕車輛初入實際車流,台大土木系教授建議在實證計畫後,分三階段循序部署不同數量的交維人員與隨車人員,以人為協助自駕車度過上路顛簸。 張學孔形容,安全是交通產業的最高指標。第一階段,除了自駕車上的隨車人員,配合交通維持計畫,道路上亦需有交維人員於路口服務。因初期對自駕車來說,較困難的環節在於車輛行經路口、號誌時的反應,透過交維人員與隨車人員的偕同努力,確保第一階段車輛行駛的穩定性。假定實驗計畫為兩年,這個階段建議維持3個月。 第二階段,重要路口已經不需有交維人員。張學孔表示,經過第一階段,民眾會逐漸對自駕車的表現產生信任,可將它視為道路上的一般車輛。此時可嘗試導入V2I的實驗計畫,為期約6-9個月,確保車輛對號誌的辨識率,這個係以專案為基礎,可偕同中央與地方的交通主管機關預算,進行相關的智慧號誌建設。 第三階段,在上述階段完成之後,在確保車輛可準確辨認號誌、可安全通過路口之後,可望藉由修改法規,實現真正的無人自駕。並依賴在前兩階段中,隨車人員與交維人員在第一線上經歷過的難題,回饋予檢測自駕巴士在行經交叉路口時所需的技術與通訊標準進行制定,進一步進行車聯網服務的實證。 |
自駕車上路實證 張學孔:三階段規劃
從科學城邁向元宇宙城市 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18年有成
2022/06/13 22:05:14 經濟日報 曹松清 「第18屆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11日在中華大學創新廳舉行,線上、線下包括許多產官學研界人士和中華大學建築、觀光、智慧城市的碩士生都來共襄盛舉,見證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18年來的成長與茁壯。 力信建設董事長吳松源與總經理吳培錚也到會場,捐贈30萬元研究發展基金給智慧城市研究院,表示支持與肯定,由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與副校長解鴻年共同接受。 劉維琪感謝所有與會人士連續18年來對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的支持。他表示,今年研討會聚焦在人工智慧,也介紹學校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從AI體驗與應用課程、微軟AI創能學院、微軟前瞻育才全合作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智慧城市與社區規劃碩士在職專班等,細數學校對AI的重視與發展。 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理事長的解鴻年指出,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從第1屆開始以科學園區為原點來成立,後來隨著科技城市與智慧城市的發展而演變,今年研討會更將邁向元宇宙的里程碑,期待研討會未來能更豐富多元。 大會演講由亞旭電腦副總經理劉均敬以「元宇宙與元宇宙城市」專題演講作為開場,深入淺出地介紹元宇宙的由來與發展,並點出智慧城市與元宇宙的差異,未來的元宇宙城市將形成一個全新的、改造後的數字城市。 第二場專題演講由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吳欣修演說,以「智慧國土監測整合與應用實務」為題,細數營建署如何有效整合運用衛星影像與遙測等科技,讓國土違規使用狀況無所遁形,活潑生動的列舉實例,現場來賓與線上觀眾聽得津津有味。 大會安排這兩場精彩演講,後者運用遙測和AI大數據技術來保育國土安全,用科技維持現實世界的安全與穩定;前者則在元宇宙開啓了無限可能的未來。大會包括政大、北科大、台大及中華大學建築學院、觀光學院、智慧城市碩士生等線上、線下發表,共收錄9篇發表文章及28篇口頭發表文章。 下午的重頭戲,由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吳盟分主講、台大土木系教授張學孔主持「智慧交通與MaaS」論壇,邀請10多位產官學研專家學者分享,包括台鐵副局長馮輝昇分享智慧軌道、高雄市交通局副局長劉建邦分享智慧共享、中信金教授王義川、政大教授白仁德、北科大教授蘇瑛敏、中華大學副校長游坤明、管理學院副院長賴以軒、成大教授林峰田、智慧城市公司執行長焦國安、景翊科技總經理陳奕廷、宏碁資通總經理游明豐。張學孔表示,持續18年參加這個極棒的跨域平台,並主持智慧旅運論壇,與有榮焉。 第18屆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由中華大學建築系、智慧城市研究院老師賈秉靜師生團隊、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理事長解鴻年等單位主辦,中華大學觀光學院、中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中央營建顧問社共同主辦,長豐工程顧問公司、中興工程顧問社協辦。 |
世界自行車日快閃約騎活動
「世界自行車日」(#June3WorldBicycleDay)在社會科學家、聯合國秘書長顧問Leszek Sibilski教授與全球產政學研專家共同倡議推動下,聯合國在2018年4月12日宣布每年6月3日為「世界自行車日」,該決議獲得全球主要國家的全力支持,推動更多自行車友善措施,促進行人和自行車安全;同時也呼籲成員國在國際合作、國家與城鄉發展政策中積極推廣自行車。我國也同步從2018年起,每年以不同形式辦理相關活動與世界接軌,台灣大學張學孔教授於去年榮獲聯合國頒發世界自行車日「特別卓越貢獻獎」,今年由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先生榮獲「特別終身成就獎」、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暨微笑單車公司劉麗珠董事長榮獲「領導與卓越貢獻獎」,雙雙代表我國推動自行車之顯著貢獻已讓國際看見。 今年雖仍受疫情影響,但也希望持續響應世界自行車日。因此由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與台灣樂活自行車協會共同舉辦快閃約騎活動,騎乘路線從新北市府出發,行經新店溪河濱自行車道右岸、公館水岸廣場、台灣大學、新生南路自行車道、信義路自行車道,最後抵達交通部前廣場,全程約15公里。 本次快閃約騎很榮幸受到各界的支持,包含交通部、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雄獅集團、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等,以及自行車達人魏華萱(小猴)、林惠忠、陳忠利(Eddie)、張修維(Shosho)等,再加上愛好自行車的市民朋友們共超過100位共同響應,除了讓大家透過實地騎乘來深度體驗自行車友善環境之外;台灣大學、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也在今天同步遞交「大學之道計畫」,期待透過更多公私協力,共同朝向低碳與健康、安全與舒適的通學環境努力,讓大學更好、城市更美。在抵達終點站交通部廣場時,快閃車隊受到交通部王國材部長親自熱烈歡迎,共同響應「603世界自行車日 台灣碳淨零綠生活」(2022 WorldBicycleDay Taiwan Net Zero Action)也呼應2050淨零轉型。 圖4 2022世界自行車日快閃約騎活動記者會大合影 相關新聞連結: |
充電樁不夠 趕不上電動車需求
2022-03-29 03:36:38 聯合報 記者馬瑞璿、林巧璉、徐如宜、邱瓊玉/專題報導 邁向淨零時代,交通運輸扮演減碳關鍵角色,但基礎工程還百廢待舉,好比改開電動車省錢又少空汙,但最基本的充電樁卻不夠,讓民眾縮手,仍回頭買燃油車;政府鼓勵客運業者買電動公車載客,但電池續航力好壞參半,讓業者信心不足。學者認為,交通減碳基礎工程應導向私人運具減量、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目前看不出交通部對2050淨零的具體解方。 負責充電樁維運的遠傳電信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協理張文津指出,國外電動車、充電樁的裝設比例是二比一。台灣純電動車約一點八萬輛,按此比例至少需要九千支充電樁。但據宅電App統計,截至去年底總數約三六五二支,完全追不上需求。 張文津表示,社區裝充電樁除了管委會考慮安全性,很多大樓都是機械車位,常要移動位置,裝充電樁難度高,且充電樁分快充、慢充兩種,設快充必須改電力迴路,這還牽涉大樓的電力迴路使用狀況,要避免造成大樓電網負載不平均而跳電。 內政部營建署已表明要修改「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未來只要有充電設備安全認證,管委會不得拒絕安裝;經濟部也規畫2025年時,增加公共充電樁至七千八百支。但產業人士建議,設充電樁最好要因地制宜,否則恐造成局部電網無法承受。 交通部表示,2050淨零策略主要分為兩大塊,包括發展公共運輸系統和推動綠色運具,所以一直推動電動大客車。 以電動大客車為例,在高雄經營客運的業者感受兩樣情。高雄客運副總林隆萬說,幾年前首度採購十一輛電動公車跑國道快線,單程約卅公里,三年後電池耗損,常無法充飽電,去年全數淘汰。 港都客運經驗大不同,董事長賴文泰說,港都310輛公車,有130輛是電動車,「我沒有比較勇敢,只是比較精算,選對電池也很重要。」 台大土木系教授、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表示,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關鍵是做好最後一哩路,以台北捷運推出1280元月票為例,除了適用北市捷運、公車、共享單車外,也應該能搭鐵路、國道客運、區域巴士,甚至一併納入雙北周邊的桃園、宜蘭等大眾運具,「交通部應把建設快速道路的資源,合理移轉來推動公共運輸。」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交通部近年力推高鐵宜蘭延伸案、基隆輕軌等軌道建設,如果只是移轉原本的公共運輸量,減碳效果就有限,加強當地公共運輸便利性更重要。 張學孔也說,政府對管理私人運具長期都不敢碰,必須以稅費等經濟手段,快點引導民眾正確使用低碳、節能的運輸工具,否則2050淨零目標絕對達不到。 |
台鐵改革從公司化做起
2022-02-15 03:45 聯合報 張學孔/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 陳敦基/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師範大學教授、管理學院前院長; 邱裕鈞/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管理學院副院長、運輸學會理事長 ![]() 交通部推動台鐵公司化。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提升台鐵安全與台鐵公司化是行政院積極宣示的重大政策,也是交通部王國材部長不惜丟掉烏紗帽也要全力推動的政策!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組織改造,就會有更大的安全風險,沒有組織改造就會浪費更多的國家資源,沒有組織改造就會讓台灣永遠落後先進國家的鐵路營運與優質服務! 歐洲的德鐵、法鐵、瑞典鐵路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的國家鐵路都是透過公司化的體質改造,將企業經營與行政監管分離,創造更安全、有效、高品質的鐵路運輸與多元加值服務! 鐵路機構的公司化也讓經營更有效率、讓內部人才得以發揮、讓外部產業能夠逐步融入、將社會能量與資源注入台鐵的經營管理,能夠產生更大的附加價值,國家整體有限資源獲得更有效的配置!此外,組織改造讓企業經營與行政監管分離,使得權責明確、賞罰分明,有志在台鐵服務的優秀同仁們能獲得應有的報酬,顧客能有更優質的多元服務,而台鐵場站開發與資產活用更能活絡軌道經濟與地方發展! 除非,您是不想讓更多台灣同胞享受更優質的公共運輸服務,除非您是短視近利只貪圖短期私益不讓台鐵進步,除非您漠視行車安全提升的重要性,除非您不在乎您自己子孫與台灣民眾在交通安全提升與便利性!不然,您絕對不會反對台鐵邁出公司化的第一步! 交通部在過去十年幾任部長任內也先後接棒將所屬的郵政、機場、港務等機構成功的完成公司化改革,這些機構的公司化均展現出自主彈性高、營運績效與競爭力強、員工榮譽感與薪資福利提升的具體成果。現在,王國材部長已經明確展現改革的魄力,也為台鐵基層員工權益展現最大努力,這是過去十多年犧牲多少寶貴同胞的生命安全所換得府院與朝野難得一致的決心。 我們學界站出來支持公司化政策,不僅是專業理念的執著,更是為我們子孫的幸福生活環境深沉呼籲,呼籲社會團體發揮利他精神、呼籲台鐵同仁發揮智慧、呼籲民意代表與地方仕紳為永續發展著想,我們不能再錯過此次改革的契機,我們真的要一起努力透過組織改造創造更安全、更有效率的台灣鐵路優質服務! |
【專訪】臺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教授
臺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教授 合宜智慧交通政策 解決各種都市化問題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1.10 在追求工作機會、便利生活等因素下,全球人口正逐步向都市化集中。根據聯合國人口司公布全球最新都市化人口預估報告指出,預計2050年時,全球將有多達50億人居住在城市裡,約佔總人口的 2/3。大量人口集中在都市後,勢必會對城市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如居住、交通運輸、醫療、污水處理等。 因此,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資通訊技術、Big data 分析、雲端運算等科技日益成熟,不少國家都積極推動各種智慧城市專案,涵蓋經濟金融、生活環境、交通運輸、醫療健康、休閒觀光、國家治理等目標。期盼在此基礎下,推動國家與城鄉等發展政策。 臺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土木系教授張學孔說,推動智慧城市的積極目標應是永續與宜居,如歐盟在2010年~2020年智慧城市發展的策略目標,是驗證節能與低碳投資計畫能否達到提高生活品質,與增進經濟成長之目的,並能透過涵蓋智慧建築、能源網路(含冷熱空調)、電力,以及交通等三個面向的示範計畫,引導歐洲城市朝向低碳未來發展。近年各國在智慧城市的架構下,也都同步思考未來城市的交通發展,而結合共享交通、創新服務與自駕車輛的發展,也將是未來發展重點與挑戰。 張學孔曾擔任多個地方政府都市計劃審議委員、都市設計與土地開發審議委員,協助推動整合公共運輸與土地規劃,對於台灣智慧付費系統、智慧公共運輸、公路客運路線審議,以及近年的生態交通、永續運輸、偏鄉運輸、自行車旅遊、公共自行車與MaaS的推動上,均積極投入與獲得各方好評,日前更獲得聯合國自行車日桂冠獎項肯定。 公共運輸導向 城鄉發展重要政策在2000年9月以「計程車產業知識與價值鏈再造-產學合作創新應用與推廣」為題獲國科會三年獎助,台大成立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 (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TRC),透過將知識及技能擴散至實務界,將理論與實務融合以建立產官學界交流之互動平台,促進臺灣及亞太公共運輸研究及發展。該中心致力成為臺灣運輸界的整合平臺,積極與學界菁英、公務部門、顧問團隊、運輸業界等進行跨校、跨域、跨界之各項合作與交流,帶領研究團隊投入先進公共運輸領域,研究成效卓著,並與業界先進共同研發新式派遣服務,已獲得業界普遍認同。 張學孔指出,公共運輸導向都市發展早已是臺灣城鄉發展的重要政策,在台灣高鐵建設計畫中,車站開發亦期能實現此一政策。尤其國家發展委員會也特別基於永續財務的思維,針對都市捷運建設的財務機制提出明確的法制化審議辦法,期盼建立整合型開發計畫與財務計畫制度。簡單來說,即是透過公共運輸導向發展、租稅增額融通、民間財務主導公共建設、結合基金預算等創新財務策略,將外部效益內部化、適時適性納入公共建設投資,打造以財務支援建設、以建設培養財源之良性循環。 整合多元交通機制 善用創新科技根據國發會研究報告指出,1993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達 7.1%,正式進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之標準。不光如此,2018年臺灣進入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 20.6%,2061年老年人口比率將續升至 38.9%。對高齡社會而言,公共運輸導向都市發展將更形重要,國外案例已經明確顯示,以公共運輸導向發展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開發公共運輸場站週邊,可以因應高齡社會的需求,創造出宜居的生活環境,讓高齡者在車站週邊,即能滿足居住、醫療、社交、購物等生活需求。 事實上,曾有專家訪查超過100個TOD發展案例,結果發現能創造優質公共運輸服務、減輕交通負擔之外,更能為高齡者創造好的居家生活環境。尤其當把公共住宅設置在捷運、輕軌大眾運輸場站等週邊,同時結合都市設計方法後,形成良好慢行交通環境。 張學孔表示,運用合適的數位科技,將捷運、輕軌、快捷巴士的大眾捷運車站及其路網予以整合,可創造多元交通無縫服務,滿足運輸、旅遊、零售、餐廳、醫療、托兒、物流等應用情境。此外,若能運用TOD思維在車站週邊建構良好步行環境與共享運輸服務,將可真正塑造綠色交通城市,並為高齡社會創造優質社會生活空間。由於高齡者的活動範圍,通常會因為身體與醫療情況而顯著縮短,若能在公共運輸場站週邊,創造符合高齡者在居住、遊憩與步行等所需的友善環境,即能滿足高齡化社會的生活品質。 AI結合物聯網 可降低交通意外隨著AI、物聯網技術成熟之後,具備自動駕駛已不再是電影中的場景,而是在真實生活中上演的科技產物,成為降低交通意外事件發生的利器。長期以來,台灣每年在交通事故的死傷十分慘重,根據統計2017、2018年,每年因車禍而死亡或受傷的人次超過超過40萬,每年經濟損失達到150億美元。特別是在2018年,在因交通事故死亡的2700人中,最大族群分別是15~24歲年輕人,以及65歲以上高齡者,其中後者佔車禍死亡比達到35%。在臺灣高齡、少子化的情況下,交通安全已從聯合國所談的公共健康、基本人權問題,擴大為國安議題。 隨著AI技術成熟,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未來產值可望達到3~5兆美元,其中又以旅行、運輸與物流、智慧零售、車輛與裝配、高科技等產業影響最大。而物聯網也對交通運輸系統帶來革命性影響,有助於達成安全(Safety)、無縫(Seamless)、順暢(Smooth)、永續(Sustainable)、共享(Sharing)等5S發展目標。換句話說,若能有系統、有計畫,善用AI與物聯網技術,且落實在TOD公共運輸車站與路網的建設中,絕對能達成降低交通事故風險、提升運輸安全等目標。 「物聯網應用範圍擴大且成熟,讓交通運輸系統中原本沒有相關的人、車、路等,得以串連與交換資訊,自然有助於大幅提升運輸安全。」張學孔解釋:「過去幾年,台灣正推動各種智慧交通服務與智慧執法等示範計畫,且均有相當有顯著的成效。因此,未來推動新四年智慧運輸國家計畫時,更應全面建置人車路雲聯網,以及相關數位基礎建設,才能滿足日後推動相關專案以及提供創新服務之需求。」 此外,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不僅是在智慧交通管理與智慧執法,更應由道路設計、載具與車輛工程、駕駛行為、公共運輸服務等面向整合推動。尤其面對高齡化社會的行動需求,現有道路設計與車道安排機制,勢必將面臨電動載具、多樣微型載具或個人電動輔具等普及,而面臨需要改變的挑戰。 全球積極發展自駕車 安全性有待考驗鑑於自動駕駛將成為未來趨勢,隨著各國政府在對相關專案保持開放態度之外,也開始制定相關法規,同時透過開放實驗場域方式,加速自駕車能夠在真實生活中上路。為讓台灣與國際趨勢接軌、鼓勵民間發展自駕車技術,2017年起臺灣各地方政府也規劃特定自駕車場域,藉由封閉或開放式區域進行自駕巴士測試,收集研究自駕車在對道路環境適應、安全運輸等領域的實用性。 張學孔表示,安全是發展智慧交通的最高指導原則,透過實證場域驗證相關技術,確實有助於自駕車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因此不妨分三階段著手,同時配置相關隨車與交通維護人員,以免發生非預期的事故。在實證場域的第一階段,自駕車推動初期最大挑戰,在於行經路口、號誌時的反應,唯有透過隨車與交通維護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確保第一階段測試的車輛行駛穩定性與安全。 經過第一階段的實驗後,除行車穩定性獲得改善之外,民眾對自駕車的信任度也會提高,所以第二階段除重要路口可免去交通維護人員外,也可導入V2I實驗計畫。此時,中央與地方的交通主管機關預算,應該要投入相關的智慧號誌建設,以滿足智慧交通的專案測試需求。最後階段,當確保車輛可準確辨認號誌,能可安全通過路口之後,主管機關應該要透過修法,逐步開放自駕車在一般道路上運行,同時進行車聯網服務的實證。 就自駕技術及應用環境而言,張教授認為「自駕巴士」是優先發展項目,台灣應積極形成百輛規模的自駕巴士國家隊,主動吸引國際資金與技術合作,為技術輸出與全球市場作準備。 整合共享交通載具 解決交通接駁問題在共享經濟的思維下,近年來結合智慧手機與資通訊技術的共享載具,乃至於相關創新服務,對傳統運輸業發展帶來衝擊,卻也是政府推動智慧交通時不可忽視的一環。目前市面上交通工具除公共自行車、共享汽車之外,亦有多家業者投入共享電動機車,而後續衍生的停車問題、收費糾紛等等,也是主管機關應該思考的環節。 張學孔認為,對整體運輸系統及整合服務而言,透過數位科技與人車路雲聯網等科技,將公共運輸與共享載具結合的多元整合出行服務,已是明確的發展方向。因此發展多元化的共享載具,可以解決第一哩與最後一哩的接駁轉乘服務難題,而共通叫車平臺、整合公共運輸與多元共享載具等,則是解決通勤、商務及高齡者行動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套完善的智慧交通政策,應該要重視公私各方利害關係人的參與,除能加快引入創新技術與新興服務產業,並能提升整體社會接受度。因此,歐盟創新夥伴聯盟(EIP)與智慧城鄉聯盟、活力與健康高齡聯盟,其所搭建的產、政、學、民的研商平臺,以及日本智慧行動國家計畫透過19個示範工程形成的協作平臺,都非常值得台灣參考與借鏡。 文章出處:CIO Taiwan https://www.cio.com.tw/interview-professor-zhang-xuicon-director-of-the-advanced-public-transport-research-center-at-national-taiwan-university/ |
台灣智駕偕創奕能源 輸出3輛國產自駕小巴到泰國
2021-10-21 15:35 聯合報 / 記者江婉儀/新北即時報導 報導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833452?fbclid=IwAR1uYMP8NBzRpR0Mrxk1eXPUGAvpBahYqPS8J2Aqa_Yl2D1ei7joQsVvBzE 台灣智慧駕駛與創奕能源科技今日於台北港舉辦「自動駕駛平台出口泰國發表會」,宣布3輛國產自駕小巴將輸出泰國第一學府朱拉隆功大學(Chulelongkorn University)。此為國內首次輸出自動駕駛平台,亦將成為泰國首批自動駕駛巴士。 此次出口的自動駕駛平台車,為本土電動巴士大廠創奕能源科技打造,自駕系統出於台灣智慧駕駛歷經2018、2019年桃園農業博覽會、台中麗寶樂園、科技部台灣智駕實驗室、桃園捷運公司、台北信義路公車專用道、桃園青埔開放道路等場域測試運行,實績豐富。2020年中透過中華智慧運輸協會連結,吸引泰國頂尖學府朱拉隆功大學上門,除採購設備,亦期望吸收台灣的自駕車研發經驗。 台灣智慧駕駛執行長沈大維表示,歷經一年多磋商,已與朱拉隆功大學確立長期合作意向,由泰方向台灣智慧駕駛採購3輛純電動自動駕駛平台,包含車體、線控底盤、感測器、運算器等。台灣智慧駕駛將派遣技術團隊赴泰國傳承經驗,再由泰方接續開發適應當地環境的演算法和5G 車聯網應用,並於曼谷場域測試運行,作為教學與研發平台。出口車輛將由國內首大車輛物流業者「東立物流」以汽車船裝載運抵曼谷。 交通部參事暨科技顧問室主任王穆衡指出,交通部自2017年起便以「智慧運輸發展建設計畫」支持國內產業發展自動駕駛技術,亦配合經濟部「無人載具創新實驗條例」,核發自駕車試車牌,逐步由封閉場域拓展至開放道路之自駕巴士測試運行。一連串的政策已成功厚植業界研發能量,帶動交通產業科技發展,更受到國際矚目。 台灣智慧駕駛由國內外產業界出資,主要投資人包含創奕能源、東立物流、日本Japan Asia Group.以及泰國 Tokuni Group,年底將與泰國上市集團合資公司。過去3年在台灣10個場域實證自動駕駛核心感知、定位、控制等技術,運行超過32000 公里,載客超過72000 人次。其智慧輔助駕駛系統已部署於高爾夫球車,感知及 AI 影像辨識演算法甫獲工業電腦大廠青睞導入。 |
【恭賀張學孔教授榮獲2021聯合國世界自行車日桂冠獎】
恭賀本校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 張學孔獲得2021聯合國的世界自行車日桂冠獎, 以表彰其長期在學術研究及實務上,協助國際推動自行車、慢行交通友善環境等的貢獻, 今年由張教授和來自歐、非、亞、美洲共14位獲獎人一起分享此一桂冠獎項。 主辦方的來函中,特別提到我國蔡英文總統、外交部吳釗燮部長以及臺灣在國際社會的貢獻。 這不僅是張學孔教授個人的至高榮譽,也顯示臺灣在推動永續發展與自行車友善環境, 並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上,獲得聯合國與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 聯合國大會在2018年4月12日時,通過 #每年6月3日為「#世界自行車日」, 張學孔教授是歐洲自行車聯盟 (ECF) 科學家指導委員會的唯一亞洲學者, 當年也是和該聯盟及其他國際組織共同倡議世界自行車日。 #臺灣大學 #NTU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臺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 #張學孔 #世界自行車日 #桂冠獎 ![]() |
高雄驛將復位 論壇商討發展對策
2021-08-13 02:00 聯合報 /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 高雄鐵路地下化完工,遷離19年的高雄舊火車站(高雄驛)近期將復位,高雄市政府規畫啟動、挪移、定位「三部曲」,昨偕交通部邀專家學者在衛武營舉辦城市發展論壇,共商未來發展對策,迎回高雄驛後,再配合高雄新站工程及周圍都市景觀的妝點,重新賦予城市新貌。 高市府昨攜手交通部舉辦發展系列論壇,邀台灣大學土木學系教授張學孔、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總經理吳文彥、大同公司總經理何春盛等人對談。 引言人高雄大學教務長陳啟仁說,高雄舊火車站80年前創建,以車站為核心,昭和通(現中山路)為人貨運輸主軸,帶動外圍的前金、旗津等區發展,當年舊站興建經費追加到300萬,比台灣總督府還高,19年前因高雄推動鐵路地下化,先移離站區中軸線,如今即將復歸,意味高雄將步入下一個80年。 張學孔建議,高雄舊站復歸後,站區應朝公共運輸社區發展,賦予新的城鄉風貌;其次,規畫人本街道、推動綠色公共空間,並進一步整合公共運輸系統與服務,融入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打造高齡友善城市,完成這6大挑戰,將能更挺進智慧城市之列。 副市長林欽榮則預告,高雄舊火車站移回中軸線工程預訂8月22日啟動,9月10日挪移,9月26日永久定位,三部曲已邀請行政院長、交通部長,駐日大使及蔡英文總統等人蒞場見證。 |
高雄帝冠車站漫步「回家」 林欽榮:裝載非常多人的青春
2021/08/12 17:22 〔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高雄驛起飛、城市發展論壇今登場,邀集產官學界代表,從多個層面探討舊高雄帝冠車站的保存、遷移,與高雄城市發展的的緊密關係,也為已經北移4.8公尺,將轉向西側漫步「回家」的帝冠車站發聲。 高市副市長林欽榮也受邀出席,強調高雄車站先移開、又移回原位,是非常罕見的建築工程案例,遷移的不只是建築主體,也牽動許多在地民眾的心靈,因為車站對很多高雄市民來說,是一份永遠的回憶,「他」裝載非常多人的青春歲月。 高雄帝冠火車站建於西元1941年、高齡80歲,因型似皇帝帽,被暱稱帝冠車站,2003年2002年8月16日配合鐵路地下化、費時17天挪移到東南側,今年7月因鐵路地下化完工與新車站工程、啟程回家,目前已北移4.8公尺,後續將轉西、朝57.86公尺遠的老家邁進。 高雄市政府與交通部,今下午在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共同舉辦高雄驛起飛、城市發展系列論壇,特別邀請高雄在地傑出的新古典室內樂團,以悠揚的古典音樂和臺灣民謠為這場論壇揭開溫馨的序曲。 主辦單位強調,論壇選在充滿藝文氣息的衛武營演講廳舉辦,是為傳達城市的熱情、及向陪伴高雄人80年頭的願景館(帝冠車站)致意,論壇邀請到台大土木系教授張學孔、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總經理吳文彥、大同公司總經理何春盛、高市工務局長蘇志勳,分別以產官學界的角度,分享舊高雄帝冠站與高雄城市發展的關連。 今論壇主題包含「都市治理、縫合再生」,「都市永續與公共運輸導向發展政策之挑戰」、「高雄火車站的建築保存與城市空間的新生」、「智慧城市的關鍵驅動力」,吸引不少對城市發展、老舊建築有興趣的聽眾參與。 |
停車管理智慧轉型 張學孔獻策